建為歷保中標寧夏回族自治區明長城銀川段(河東墻)物聯網監測項目
發布時間:2020-05-11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明長城銀川段(河東墻)位于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是明代寧夏河東墻的西段,西起橫城黃河岸邊,東至水洞溝西側大沖溝與靈武界,全長約10公里,修筑于明成化十年,嘉靖十年在原墻體基礎上重新修筑,全部由沙礫土夯筑而成。
明長城銀川段
項目概況
歷經近五百年的歷史,由于本身軍事功能的喪失而缺乏維護,以及受所在地區氣候特征、地質地貌、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影響,明長城遺址銀川段已經殘損嚴重,并且依然面臨著諸多病害的威脅。其本體主要病害形態有:
(1)表面風化、剝蝕
(2)基礎(墻基、臺基等)掏蝕
(3)夯土墻體卸荷裂縫
(4)小規模掉塊、坍塌及崩塌失穩
(5)人為損壞
現階段,明長城銀川段保護仍采用人工記錄、人工計算這種傳統方式,外業觀測完成后,內業整理數據往往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使得監測的數據不能夠實時反映地質形變的狀態。另外,地質形變發生前,往往是氣象條件和地質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傳統的變形監測不能實時獲取監測目標的狀態,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得不到保障。
隨著國家不斷重視文物監測保護,技術手段也不斷的提升,從手工監測轉為自動化監測。在此背景下,明長城銀川段(河東墻)需要建立一套集三維成像、遠程監控、遠程測量、遠程數據自動獲取、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和預測預報于一體的長城物聯網監測系統,提高長城監測自動化水平,實時獲取監測目標狀態能力,以保護長城遺址本體,并為未來的明長城遺址預防性保護工作提供經驗。本項目將明長城銀川段(始于興慶區掌政鎮陶林園藝場一隊,止于水洞溝西北側的大沖溝)作為示范監測點進行安全監測,保證其安全性及穩定性的同時,為類似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無人機三維建模長城案例
監測內容
根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監測內容分為本體監測、環境監測、管理監測。
本體監測:對長城本體(含山險、水險等)及長城文化景觀構成要素的位置走向、保存狀況、病害等進行監測。其中,長城點段已實施保護維修的,應對其相關措施實施效果進行監測。
環境監測:對與長城關系密切的景觀風貌、生態環境和環境衛生等情況,以及長城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生產生活活動、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情況進行監測。
管理監測:對長城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和保護機構所制定的相關制度規定、規劃計劃、政策措施等實施情況進行監測。
?
監測點安裝效果圖
監測目標
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和科學管理方法,建立明長城銀川段(河東墻)監測預警系統,為我國古長城的監測預警工作提供示范,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提供支撐。
(1)長期、連續地采集和收集反映明長城建筑本體以及周邊環境對象的狀態、變化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對明長城的健康狀態進行監測及評價,保障明長城的結構安全性及穩定性。
(2)有效預知明長城結構變化趨勢,讓管理者隨時隨地了解和查看其運行狀況,通過預設報警閾值,現場異常變形情況通過短信及其它方式第一時間通知到相關負責人,啟動應急預案,防止明長城破壞加劇。強化明長城結構安全監管工作,輔助管理者進行科學管理。
(3)積累大量有效監測數據,為類似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提供借鑒。
中國是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明長城是中國文明發展的見證。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因此,加強明長城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項目名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明長城銀川段(河東墻)物聯網監測
起止時間:2020年1月起
委托單位:銀川市文物管理處
承擔單位:廣東南秀古建筑石雕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項目類型:文化遺產物聯監測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