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為歷保中標上海市航務管理處海關大樓維護項目
發布時間:2018-09-06
基本概況:
上海海關大樓位于外灘漢口路口(今中山東一路13號),1925年開工,1927年12月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于 1996 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外灘風貌保護區中最大氣的建筑之一(1989 年 9 月 25 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建筑,列入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筑第一批保護單位名單)。
項目范圍為大樓建筑的局部一層、局部二層及局部五層。
海關大樓現狀側影
歷史沿革
最初上海的江海關設在小東門新開河黃浦江邊,1857年設立“江海北關”,乃一座中國衙門式建筑;
1864年清政府于現址設江海北關,關署是一座中國衙門式的木構房屋;
1853年小刀會起義時被毀;
1857年修復,大體原樣。此后,中國海關實際上被英美法三國領事館參與的稅務委員會所控制;
1891年掌握江海關大權的總稅務司英國人決定拆除舊屋,另建一座3層磚木結構的樓房,中間有鐘樓;
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國建筑師設計、浦東川沙匠人楊斯盛主持建造的3層磚木結構的英國哥特式樓房;
1925年海關決定在原址翻建新廈,1927年底竣工,即現大樓,大樓占地面積5722平方米,建筑面積32680平方米。與雍容典雅的匯豐銀行大樓齊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稱為匯豐銀行的“姐妹樓”。
1927年12月竣工后所攝照片
建筑風格與特點
海關大樓融合了當時古今中外的多種建筑藝術,其朝向外灘的一面是主立面,一、二層作為基座層,條石粗斬墻面,入口處門廊用四根古希臘多立克柱式構成,是對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筑理念的實踐;三至七層為標準層,貫以石砌立柱,豎向線條,窗裙用青銅鑲板嵌入,體現了近代辦公建筑務求實用的特點;大樓頂部為表現建筑的體積感和高聳感,設計成層層收進的立方體塔樓,呈裝飾藝術派風格;鐘樓基部四角設計成4根方柱的形式,頂端采用中國古建中的須彌座造型,則又為建筑注入了中華文化元素。整體而言,海關大樓帶有明顯的折中主義傾向。鐘樓嵌入的海關大鐘是當時在中國最大和建造最早的海關大鐘。鐘有四個鐘面,每一面用12角棱形圖案相拼,直徑超過5米。此鐘在當時也是亞太地區之首,現在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鐘之一。
現狀與修繕
本項目范圍為海關大樓建筑內部一層、二層、五層辦公室以及走道、餐廳、衛生間、淋浴間、茶水間的維護保養。
門窗修繕
現有的鋼門窗存在:窗戶老化,五金部件缺損,無法正常開啟關閉等問題,因此采取鋼門窗構件拆除、舊漆層和銹層處理、鋼門窗變形的修復、玻璃安裝、鋼窗五金構件的補缺/損壞修復/安裝保養、鋼門窗及金屬框架構件的防護處理等流程進行修復。
對于木門扇、門框的修繕,部分木飾面已經有較嚴重損壞的,將整個飾面按原樣進行重新加工。對已腐朽、嚴重毀損的木制品可用分段切割、分段補缺的方法進行修復。部分原有漆膜剝落老化,起底后重新油漆。?
?
窗戶老化無法正常閉合
馬賽克修繕
陶瓷馬賽克部分表面殘損、開裂及污漬覆蓋。對局部馬賽克松動開裂的清理起初按歷史原物定加工陶瓷馬賽克,按色塊手工鑲嵌于缺損部位,采用歷史工藝以瀝青粘結。水泥砂漿擦縫,參照地面現狀平色處理。
黑白色馬賽克瓷磚
天花板修繕
天花板主要為石膏板吊頂,部分頂面受潮鼓起;部分粉刷開裂脫落;部分區域水漬覆蓋。將用良好的工藝和相同的造型修復破損和剝落的部分,按照原有風格、樣式,采用石膏制品相近的材料、仿制花飾石膏吊頂和石膏線條、柱帽。
?
石膏板吊頂部分粉刷開裂脫落
地面裝飾修繕
對柚木地板進行全面勘察,對起鼓脫落木地板須進行重新鋪設,對局部毀損木地板需進行更換。采購或定制加工相同材質、規格尺寸和紋理的木質地板,地板須進行防腐、防蟻處理并嚴格控制其含水率。鋪設方法可與傳統工藝一致,鋪設完成后以新舊木地板可辨識為原則。整體修繕完成后進行磨光、油漆、上蠟。
柚木實木地板
墻面裝飾修繕
瓷磚墻面表面部分污漬覆蓋;部分粉刷脫落,部分區域水漬覆蓋;內墻的具體修復為,將滲水霉變、起殼、脫落、開裂等殘損部位的粉刷全部鏟除,基層清洗出白,裂縫較大處噴刷水泥砂漿進行修補。
木護墻板局部的修繕具體表現為,仔細檢查所有室內木護墻板后,按原樣復原重做的部分,需整修的部分,需修補和需重新打磨的部分,并在必要的部分使用材料防腐劑。?
?
瓷磚墻面表面部分污漬覆蓋
本項目為文物保養維護工程,并不改變建筑內部空間布局、功能及結構。在甄別項目范圍內歷史原物、重點保護部門的前提下,對殘損病害部位進行保養維護措施,既保留和維護大樓原有的建筑風格,又適應時代需要,恢復并完善建筑功能,適當提高使用中的現代化水平。
項目名稱:上海市航務管理處海關大樓維護項目(上海海關大樓保養維護工程)
起止時間:2018年6月至今
委托單位:上海市航務管理處
設計單位: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類型:文物保養維護工程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